九成云計算企業分布在企業服務領域 SaaS成投資熱點
作為新基建的主要支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各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人工智能若與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結合,將帶動諸多行業快速發展,為多領域企業數智化轉型奠定技術基礎。新技術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人工智能企業井噴式增長,新基建進入加速期
人工智能技術是我國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當中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之一,其作用是在實體經濟中找到應用場景,賦能生產力升級,推動各行業完成智能化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了金融、教育、醫療、能源、消費、工業等各行業各場景之中。截至2021年9月底,我國目前有近160萬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8成的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內,其中有37%的企業成立于1年內。
全國各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數量逐漸攀升,相關的算法技術和硬件算力的基礎設施領域企業快速增長。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新增注冊量已經達到30萬余家,同比增長88%。
2020年以來,我國多地陸續頒布了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原則和重點任務,積極推動新基建建設。據信息化協同創新專委會統計,河北、山東、廣東的新型基礎設施數量占比較高,分別達到了43.5%、35.0%及34.1%。在新基建建設過程中,廣東省注冊成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最多,有近25萬家,占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約16%。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分析認為,面向我國龐大的“新基建”市場,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正在逐步改善各個行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推進新基建加速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迭代迅速,產業結構完備,應用市場廣闊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從推理期、知識期進入到了第三階段——機器學習期。隨著技術迭代和市場認知的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基本完備,人工智能進入全面賦能生產生活的落地開花階段。
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三層: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以研發硬件及軟件為主,技術層以模擬人的相關智能特征為出發點構建技術路徑,應用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延伸,集成一類或多類人工智能基礎應用技術。以下為人工智能產業鏈的簡單解析:
基礎層主要提供算力和數據支持,涉及數據的來源與采集,包括AI芯片、傳感器、大數據、云計算、開源框架以及數據處理服務等,為人工智能提供數據和算力支撐。截至9月底,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近93.5萬家數據處理相關企業,代表企業有寒武紀、地平線、四維圖新、深鑒科技等。
技術層包含基礎架構、算法模型以及通用技術,處理數據的挖掘、學習與智能處理,是連接基礎層與具體應用層的橋梁,主要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截至9月底,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超25.1萬余家算法相關企業,代表企業有百度云、騰訊云、阿里云、華為海思、商湯科技等。
應用層針對不同的場景,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商業化應用落地,為智能駕駛、安防、醫療、金融、教育、客服、零售、文娛等特定應用場景需求而提供軟硬件產品、系統服務和解決方案。截至9月底,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約13.9萬家智能硬件相關企業,代表企業有科大訊飛、大疆智能、圖森未來、出門問問、獵戶星空等。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調研發現,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產業的興起,代表著人工智能應用正處于面向復雜場景、處理復雜問題的復合新階段,應用向多元化發展;智能倉儲、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自適應教育等人工智能產業化的發展,為智能服務創造出更多的創新生產和服務模式,促進眾多產業改造升級和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新基建向縱深發展。
企業上“云”大勢所趨,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已近2千億
人工智能是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場景,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提供的虛擬化資源。人工智能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肉眼可見,而云計算的作用則更多地體現在企業運營之中。隨著世界互聯網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云計算,企業上“云”為大勢所趨。
受限于企業技術、成本等原因,IT外包化、網絡外包化趨勢明顯,低代碼/無代碼軟件服務平臺誕生,云管理服務行業得以飛速發展。根據Gartner統計,2015-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滲透率逐年上升,由4.3%上升至13.2%,預計2021年全球云計算滲透率將上升至15.3%。
近年來,全球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場呈現穩步上升趨勢。IDC最新發布的《全球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年)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3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1%。
在基礎設施領域,我國新型互聯網中心與新技術、新業務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寬帶接入網絡能力快速提升。云計算方面,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1781億元,增速為33.6%。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990.6億元,同比增長43.7%,私有云市場規模達791.2億元,同比增長22.6%。
云計算市場“馬太效應”加劇。從全球市場來看,全球云計算市場3A格局(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占據近7成市場份額。在國內也是如此,《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前五大公有云(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中國電信天翼云和AWS,排名不分先后)總體市場份額達到76.7%。
云計算包含云平臺、云儲存、云終端、云安全四個基礎部分,云平臺分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種類型。公有云應用繼續加速,推動公有云服務市場高速增長。截至9月底,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近21.3萬家云計算相關企業,超3成相關企業成立于1年內。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京的云計算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過8萬家,占全國的44%。
大數據、云計算驅動的產業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行業創新和投資行為也更加的頻繁。截至9月底,據天眼查數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我國云計算相關企業累計發生超250起融資事件,平均每個月有近30起融資。其中,北京獲得融資的云計算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占全國的15.7%。
從融資輪次來看,云計算相關企業融資較多分布在A輪,占比31.4%,其次,也有超2成相關企業的融資分布在E輪及以后。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通過投融資數據研究發現,隨著云計算相關企業發展的不斷成熟,云計算投資偏好呈現后移趨勢。
從行業分布上看,約9成獲得融資的云計算相關企業分布在企業服務行業。通過分析投資行為,天眼查數據研究院認為,隨著應用開展和市場需求,SaaS成為云計算領域投資的熱點。
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服務端運算能力提升,大量數據存儲在云端,終端運算和服務端運算實現了有效結合,大大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同時,運用成熟的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技術,硬件功能更加豐富,軟件功能更加智能,可替代人類執行復雜任務的機器即將來臨。(來源:中新經緯)

相關閱讀


-
微博認證登錄
-
QQ賬號登錄
-
微信賬號登錄

企業俱樂部
Copyright (C) 1997-2020 Chinaby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